查看原文
其他

申小龙|“我要心亡了”——汉字的观念声望高于口语

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新视野
2024-09-10

哲学系16级小舒同学来信:
 
上节课您提到汉字的字形思维,让我想到现在大学生用微信等方式交流的时候对对方的称呼经常用,即便是在称呼自己的同辈或者是比自己年龄、辈分小的人的时候。
 
一开始我对此感到非常不适,在朋友之间如此称呼经常会被看作一种戏谑或讽刺,类似于现在微笑符号的使用。随后我渐渐注意到字的使用在大学生中非常广泛,我想这是因为大学生逐渐步入社会,交际范围扩大,这是一种礼貌且保险的方式,但是容易让人产生距离感。
 
后来在微博上看到一则段子——“我可以称呼你为您吗?”“为什么啊。”“因为这样我就能把你放在心上了呀。想想字的字形觉得很有意思。想知道您对这一现象怎么看?字的字形是否有这一层意味呢?

 
小舒同学说的“您”的新解——表达把你放在心上,是一种微信方言。它不会影响日常语言中“您”的意思:表示尊敬,同时也表示距离。
 
“您”在大学生微信语言中新的用法,是对“您”这个字的字形新解。这一类字形说解往往把一个形声字重新分析为会意字,把一个象形字重新分析为一个新的象形字,在字形的析解中注入自己的观念。这是汉字思维一个很重要的特征。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谈:

 
1.汉字的字理为观念背书
 
中国人习惯用汉字的“说文解字”阐释自己的观点,并用这样的“字理”和“字识”证明思想的“信而有征”。
 
外文系04级小姚同学在课后告诉我:

那天朋友给我发短信,说“我要心亡了”一开始很茫然,“心亡”,什么意思呀,死心了?后来才想过来,原来他是把“忙”字拆开写了。然后转念一想,原来“忙”是“心亡”的意思啊。是心丢了还是心死了呢?总之当初造字的人很有想法的。看来事情再多也要心平气和一件件做。真忙起来,把心弄丢了多糟糕啊。汉字真是太耐人寻味了。
 
这就是字理和观念的关系。同学们已经意识到,汉字的字理不是固定的,而是可以用来解释生活现象,解释自己的各种想法的。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对某种观念的解释会很自然地使用汉字思维。

 
在每一届本科同学们的名字中,总是闪烁着汉字思维之光。不少同学做过这方面的问卷调查。例如14级同学的调查:
 
一位叫“昊桢”的同学说:桢是擎天的柱子,再配合上日天,爸爸希望男孩子顶天立地,能撑起家。
 
一位叫“镜棋”的同学说:我爸自己装大师,算笔画,算五行,缺金少木。
 
一位叫“云臻”的同学说:臻字拆成至、春、禾,父母希望我像春天的小禾苗快快长大。

 
2. 汉字构形的意图具有中国人观念的天然合理性和合法性
 
自己的观念,为什么要通过汉字结构的阐释来证明?
 
因为汉字的表意框架从一开始在记录汉语词音的同时,就对语言意义作了图解。
 
它不像拼音文字那样只做语音的附庸,而是积极参与了语义的建构。
 
由于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,汉字在书面上对语言意义的阐释,就构成了整个文化的意识形态。

 
当我们说汉语的世界图景的时候,我们实际上说的是汉字构造的世界图景。

汉字由此成为整个中华文明形成的基本条件。中国文化的一切形式,都建立在汉字理解的基础上。
 
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,汉字构形的意图,具有中国人观念的天然合理性和合法性。 中国人的思维,与其说是汉语思维,不如说是汉字思维。


3.汉字的观念声望颠覆西方语音中心主义
 
汉字的语言性在观念的声望上,远甚于汉语的口语。它不仅是一种表达和交际的工具,更是中国文化传统整个意识形态的诠释和展露。
 
索绪尔对这一点有独到的感受。索绪尔坚持文字存在的唯一理由是表现语言,但他认为汉字除外。对于汉人来说,表意字是“观念的符号”,“文字就是第二语言”。所以索绪尔把自己的研究和结论“限于表音体系”。
 
德里达更高度推崇汉字文化。他认为汉字不像西方文字跟着声音亦步亦趋,汉字自己是一个完整的世界。汉字文化是逻各斯中心主义之外的伟大文明。
 
汉字传达的是意象,它比拼音文字更生动而持久,相对于汉语它也更“专横”,所以德里达希望从研究汉字入手来彻底颠覆西方的语音中心主义。

 
今年是左联烈士殷夫牺牲90周年。殷夫有一首纪念五卅运动的诗歌《血字》,以饱满的激情歌颂五卅这一中国革命史上反帝斗争的光辉的一页。诗中说:
 
“五”要成为报复的枷子,

“卅”要成为囚禁仇敌的铁栅,

“五”要分成镰刀和铁锤,

“卅”要成为断铐和炮弹!……
 
显然,说文解字不仅是中国民间的智慧之光,更是中国人精神世界永恒的支柱。
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文化语言学新视野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